存在的天平--心理与哲学的交汇

本文旨在探索心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分析它们如何相辅相成地揭示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

(非专业,非专业,非专业!主观观点较多,甚至包含原创结合心理学与哲学两者的思维模型,请谨慎查阅和参考。)

引言

通过近几年课余时间对心理学相关书籍的深入阅读,有所新的发现:心理学通常以人类的外在行为为依据、探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然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复杂且隐秘,仅仅依靠外在的说与做,我们还是难以直接知晓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当前的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得到的结果也多是对行为的总结,而非直接揭示心理原因。

第一章:理论基础

1.1当今存在理论的单一性

哲学理论:

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葛多斯主义

心理学理论:

PTSD、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依恋、

荣格八维、九型人格、大五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测试、以及娱乐的十六人格理论。

仔细看过这些理论,会发现,当前主流心理学测试多聚焦行为总结,哲学多聚焦于精神,而涉及较为全面且深入一点的荣格八维理论,虽然分析了精神方面的部分内容和外在的部分表现,但依然侧重于精神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结合物质现实中精神科真正会遇到的现象来讨论。

这些理论无一不只聚焦了人的单一层面,几乎没有问题会结合黄金圈法则中三者均考虑到的问题。

1.1.1理性与感性的传统定义

理性‌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基于现有的理论和合理的逻辑推导来做出决策。理性的人通常具有自信和勇气,能够冷静地面对现状,全面了解现实情况,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并判断出最佳方案且有效执行。理性的特征包括冷静的态度、全面的认识、详细的分析和后果的预知。它强调逻辑思维和客观分析,避免情感干扰,是评判一个人或社会精神面貌高低质量的重要指标。‌

感性‌的定义:指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情感和直觉,而不是逻辑推理。感性的人通常情感丰富,容易多愁善感,对别人的遭遇会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并能体会到事物的情感变化。他们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更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习惯于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而较少考虑客观条件。感性的特征包括情感丰富、重视人际关系和谐、容易感情用事等。‌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定义,笔者认为:它们实际上描述的是人的外在表现,而非思维本身。同理,性格和人格的描述也多聚焦于外在行为表现。

既然理性与感性其实是在描述人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在描述人的思维,那么,性格呢?人格呢?是否也是在描述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

1.1.2理性与感性的重新定义

截止目前笔者的结论为:

  1. 哲学更侧重于对深层意识与存在意义的追问,而心理学通过行为推断心理机制,两者共同构成对人类心灵的完整认知。

  2. 理性与感性形容的都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理性 :指那些依据严谨的逻辑推理、客观的分析以及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行为或展现出的样子,会给人带来一种冷静、理智且合理的感受。

感性 :意味着凭借自身的情感起伏、瞬间的直觉以及个人内心的感受来行事或呈现的状态,会使人在接触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独特的个人主观体验。

而【如何思考哲学中的问题】才是人的内心深处,人的内在思想与性格应该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现实主义】【虚无主义】等等哲学词汇来形容。

一个有个人独立意识的人类应当是以思考哲学问题为起点,以在社会中实际行动为目的与结果的。

传统定义 作者新定义
理性=逻辑分析思维 理性=基于逻辑的外在行为表现
感性=情感驱动思维 感性=情感驱动的状态呈现

1.1.3哲学理论的片面性

1.1.4荣格的八维理论

在讲述荣哥的八维理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

荣格本人从未提出过“16型人格”这个概念。所谓的“MBTI 16型人格”确实是后人(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母女)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发展出来的、高度简化和类型化的工具,它更侧重于分类和标签,在学术严谨性和深度上远不及荣格的原著理论或后续的分析心理学发展(如毕比的理论)。 这种简化使其更易于传播和商业化,但也丢失了荣格理论中关于心理动力、发展和个体独特性的核心精髓。

完全摒弃MBTI的16型框架,专注于荣格的原始八维概念以及毕比等分析心理学家对其的深化和发展。

1.1.4.1荣格八维的核心概念

(基于荣格《心理类型》)

荣格认为,人类意识通过特定的心理功能来理解和应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他区分了两种基本态度四种基本功能,组合形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功能态度

  1. 两种基本态度:
    • 外倾: 心理能量的流动主要指向外部世界(人、事、物、环境)。兴趣和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外在客体上,行为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 内倾: 心理能量的流动主要指向内心世界(想法、感受、内在意象)。兴趣和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内在体验上,行为受内在因素(价值观、理解)影响较大。
  2. 四种基本功能:
    • 理性功能(判断功能): 用于做出决定和判断。
      • 思维: 关注逻辑、因果关系、客观真理、原则和结构。目标是理解事物如何运作以及什么是正确的。
      • 情感: 关注价值、关系、和谐、同理心和个人或群体的重要性。目标是评估事物是否令人愉悦、有价值或值得关注(注意:荣格说的“情感”是价值判断功能,不是情绪/情绪化)。
    • 非理性功能(感知功能): 用于收集信息和感知。
      • 感觉: 关注通过五官(视、听、触、味、嗅)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在的信息。关注“是什么”,当下的、实际的事实细节。
      • 直觉: 关注可能性、模式、联系、潜在含义和未来趋势。关注“可能是什么”,从无意识中接收到的印象和整体图景。
  3. 八种功能态度:
    将四种基本功能分别与两种基本态度结合,就形成了荣格提出的八种心理功能类型:
    • 外倾思维: 思维过程由外部客观事实、数据和逻辑规则主导。关注构建外部世界的逻辑体系和客观真理。实用、分析、有条理。
    • 内倾思维: 思维过程由内在的主观理念和逻辑结构主导。关注发展深刻、连贯的内在理论框架。独立、反思、概念化。
    • 外倾情感: 情感判断由外部情境、社会规范和人际和谐主导。关注建立和维持外部关系与群体价值。适应性强、善交际、重视和谐。
    • 内倾情感: 情感判断由内在的、深层的、个人化的价值标准主导。情感体验深刻但通常不外显。关注内在的和谐与一致性。真挚、有深度、价值观坚定。
    • 外倾感觉: 感知主要聚焦于外部世界的具体感官刺激和即时体验。关注当下、现实、享受具体事物。实际、享乐、注重细节。
    • 内倾感觉: 感知主要聚焦于内在的主观感官印象和对过去的体验记忆。关注事物的内在品质和个体化的感受。安静、怀旧、有强烈的个人审美。
    • 外倾直觉: 感知主要聚焦于外部世界蕴含的多种可能性、新联系和潜在机遇。关注变化、新事物、未来的潜力。充满创意、有远见、容易厌倦。
    • 内倾直觉: 感知主要聚焦于内在无意识涌现的原型、意象和未来的内在图景。关注洞见、象征意义和内在的“灵光一现”。神秘、有洞察力、关注内在模式。

荣格理论的关键点(与MBTI的核心区别):

  • 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 荣格认为,在个体身上,这八种功能并非同等发展或使用。每个人通常有一个主导功能(最发达、最常使用的功能态度),一个辅助功能(发展次之,用于支持主导功能,通常是另一个“轴”上的功能,如理性主导则辅助常为感知功能,反之亦然),一个第三功能(发展较弱),和一个劣势功能(最不发达、常处于无意识中,常与主导功能态度相反)。功能的发展是动态的、个体化的。
  • 发展与分化: 荣格强调心理类型是动态的、发展的。个体一生都在努力发展和整合各种功能,特别是劣势功能(个体化过程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功能分化良好并能灵活运用的状态。
  • 个体独特性: 八维框架是理解心理结构的工具,但绝不意味着把人塞进8个或16个僵化的盒子里。每个人功能组合的强度、发展顺序、整合程度都不同,加上个人经历、文化等因素,使得个体心理极其独特和复杂。荣格反对机械的类型划分。
  • 无意识与阴影: 不发达的功能(特别是劣势功能)通常存在于个人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中,构成阴影。它们可能以笨拙、幼稚、甚至破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认识和整合阴影是心理成长的重要部分。
  • 功能轴(毕比理论的桥梁): 虽然荣格没有明确提出“轴”的概念,但后人(包括毕比)观察到思维-情感、感觉-直觉这两对功能是相互补偿和对立的,形成两条轴线。一个人在这两条轴线上通常有一个偏好(如思维>情感,或感觉>直觉),但主导功能和态度决定了具体表现。

1.1.4.2约翰·毕比对荣格八维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约翰·毕比(John Beebe)作为杰出的荣格派分析师,对八维理论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其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和动态性。他的核心理论是八种功能原型

  1. 核心观点: 毕比认为,荣格提出的八种功能态度不仅仅是我们有意识使用的工具,它们各自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中扮演着特定的原型角色,具有特定的能量、意图和行为模式。这些原型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人格系统。
  2. 八种功能原型角色: 毕比将八种功能态度(如Ti, Fe, Se, Ni等)分别赋予了以下原型角色(通常按意识程度/发展程度排序):
    • 英雄/女英雄: 主导功能。这是我们最信赖、最强大的功能,是我们有意识身份的基石。我们用它来面对世界,实现目标。它代表我们的核心力量和自信来源。
    • 父母/父亲: 辅助功能。这是我们的支持性、养育性功能。我们用它来照顾他人(外在父母)或照顾自己内在的需求(内在父母),提供指导和支持。它代表我们的责任感和关怀能力。
    • 永恒少年/少女: 第三功能。这个功能带有一种年轻、有魅力、充满潜力或创造性的特质,但也可能不成熟、不可靠。它代表我们的好奇心、灵感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但也可能是我们逃避责任的出口。
    • 阿尼玛/阿尼姆斯: 劣势功能。这是与主导功能对立的、处于意识最底层的功能(如主导是Ti,劣势就是Fe)。它连接着无意识,常以投射(将自身特质归因于他人)或情绪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整合它是通往无意识宝藏(阿尼玛/阿尼姆斯)和完整人格的关键。它代表我们未开发的潜能和最大的成长挑战。
    • 对立人格: 第五功能(与辅助功能同类型但态度相反)。常以批判、防御或竞争的方式出现,感觉像是内在的“反对派”或外在的“敌人”。代表我们未整合的阴影部分,常引发冲突。
    • 老巫/老贤者: 第六功能(与第三功能同类型但态度相反)。可能表现为负面的、破坏性的建议(老巫),也可能在危机时刻提供深刻的智慧(老贤者)。代表更深层的、有时是阴暗的智慧。
    • 骗子: 第七功能(与英雄功能同类型但态度相反)。具有颠覆性、解构性,能戳破自大和虚伪。可能表现为自我破坏、恶作剧或深刻的幽默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严肃。代表打破僵化的模式。
    • 恶魔: 第八功能(与父母功能同类型但态度相反)。这是最原始、最无意识的阴影功能。常与最深层的恐惧、破坏性、生存本能或最不愿面对的东西相关。在极端压力下可能以毁灭性的方式爆发。代表我们最原始的、需要极大努力才能转化的黑暗面。

毕比理论的核心贡献:

  1. 赋予功能动态角色: 将静态的功能描述转化为活跃的、具有心理动力的角色,解释了它们在人格内部如何互动(合作、冲突、补偿)。
  2. 强调阴影与整合: 极大地深化了对阴影(特别是第五到第八功能)的理解,强调了整合劣势功能(第四功能)对于个体化(自性实现)的极端重要性。
  3. 解释内在冲突与外在关系: 功能原型模型能很好地解释个体内在的心理冲突、防御机制,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投射、吸引和冲突模式(如对立人格、阿尼玛/阿尼姆斯投射)。
  4. 提供发展路径图: 清晰地描绘了心理发展的路径:从依赖英雄功能,到发展父母功能,再到接触永恒少年/少女的潜力,最终直面和整合劣势功能(阿尼玛/阿尼姆斯),并逐步认识和管理更深层的阴影功能(第五到第八功能)。
  5. 更贴近临床实践: 为荣格派分析师提供了理解个案心理结构、动力和干预方向的有力工具。

【注】“16人格”是MBTI对荣格理论的简化、类型化和商业化产物,它丢失了荣格理论中关于心理动力、发展、个体独特性和无意识的核心内涵,其专业性在深度心理学领域确实常受质疑。

荣格八维(心理功能态度) 是理解个体心理运作方式的基础结构框架

毕比的功能原型理论 是对荣格八维的革命性深化和发展,将其从描述性分类提升到了理解人格动态结构、内在冲突与发展路径的层面,具有极高的专业深度和临床价值。

摒弃娱乐化与商业化的“16人格”,专注于荣格的原著(特别是《心理类型》)以及毕比等荣格派分析师的后续发展(如毕比的《类型与原型》),才是真正深入理解心理类型理论、避免MBTI标签化局限的最佳途径。

1.1.4.3荣格八维理论的片面性

荣格理论最受争议的深层矛盾:个体心灵自由意志与社会压迫之间的张力。荣格更聚焦个体内在动力,较为忽视环境压迫。

荣格的“被迫人格”盲区:四个理论局限

  1. 过度强调“心灵自主性”

荣格认为即使在外界压迫下,心灵仍有创造性适应能力(如被虐待儿童通过幻想创造内在保护者)。但他低估了系统性暴力(如贫困、歧视)对心灵结构的根本性摧毁——当生存资源被剥夺时,心理功能根本无暇“自性化”。

  1. 对“阴影”来源的简化

他将阴影视为个人无意识的产物,但现实中:

  • 母亲的控制欲可能源于父权社会对单亲母亲的污名化(集体阴影内化)
  • 讨好型Fe本质是资本主义将人际关系工具化的缩影
    “被迫人格”常是集体创伤的个体显形
  1. 整合命题的精英主义倾向

荣格假设人人都有“自性化”的心理资源,但:

  • 流水线工人每日劳作12小时后如何觉察功能失衡?
  • 被债主追杀的贫民如何发展劣势功能?
    生理与安全需求的匮乏会直接关闭高阶心理进程

1.1.4.4针对荣格理论提出改进建议


荣格思想中被忽略的“被迫性”洞察

尽管有局限,荣格某些理论仍暗含对被迫人格的解释:

  1. 人格面具(Persona)的窒息性
    • 他提出:社会角色(如“孝子”“贤妻”)会压迫真实自我,形成假性人格——这正是你案例中“孩子被迫迎合母亲”的机制。
    • 关键洞见:当面具与自性冲突过大,人会陷入精神崩溃或极端反抗(如孩子宣称“理想大于生命”)。
  2. 集体无意识的压迫性传承
    • 母亲A对“整齐”的病态执着,可能承袭自战乱中祖辈的生存经验(混乱=死亡),这种代际创伤会以功能僵化(Se过度发展)的形式强制重演。
  3. 心理能量(Libido)的被迫转移
    当外部环境封锁某功能通道(如男生E的Fe付出被践踏),心理能量会暴力转向对立功能(Fi自我封闭),荣格称之为“反向形成”——非自愿的人格逆转。

“被迫人格” vs “主观人格”:本质差异

维度 主观人格 被迫人格 现实案例印证
功能驱动力 内在生命冲动 生存恐惧驱动 母亲A:控制欲源于被歧视的恐惧
功能灵活性 可自由调节(如收放Fi自我) 功能锁死(如孩子无法停止迎合) 孩子:被迫一致形成心理反射
痛苦性质 成长性阵痛(如整合阴影) 存在性绝望(如男生E的心死) 男生E:冻结情感是精神自杀
疗愈路径 自我觉察+主动调整 需先解除外部压迫 单亲母亲需社会支持系统

当人长期处于被迫状态,所谓“人格”不过是创伤在时间中的化石

1.2当今存在学科的单一性

1.2.1心理学与哲学的定义与区别

1.2.1.1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主要通过观察人类的行为、表情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其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心理学从实际的外显行为出发,基于物质层面的表现,推测和预测心理活动。

1.2.1.2哲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哲学从意识层面出发,不同的个人意识会导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物质的存在意义也可能因人的意识而异。

1.2.1.3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与区别

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意识和行为的规律。而哲学则以更为抽象和思辨的方式,探讨世界的本质、意义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1.2.2心理学的片面性

1.2.3哲学的片面性

第二章:新的人格模型——存在的天平

2.1理论基础

2.1.1黄金圈法则与人类思维模式

本章要点:剖析黄金圈法则与唯物/唯心主义的关系,提出思维层次的整合模型。

2.1.1.1黄金圈法则模型介绍

黄金圈法则模型由3个同心圆组成:
它把思考和认识问题画成三个圈:
最外面的圈层指的是事情的表象,
中间的圈层指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最里边的圈层指的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①最外圈,What,做什么;
②中间圈,How,怎么做;
③最内圈,Why,为什么;

在黄金圈模型中,思维分为三个层次:what(表象)、how(措施)、why(原因)。

多数人习惯从外向内思考,遵循what→how→why的顺序;而部分人采用由内向外的方式,即why→how→what。

乔布斯是why→how→what思考模式的典型案例。他以‘why’(改变世界、追求极致用户体验)为驱动,设计产品时注重简洁与易用(how),最终推出如iPhone等创新产品(what),成功引领了智能手机革命。

由此将黄金圈法则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结合起来。

what,是什么,对应唯物主义与科学认识发展阶段中人类首次认识一种物质时的疑问;
how,怎么做,对应唯物主义与科学认识发展阶段中人类了解物质后使用这一物质时的探索
why,为什么,对应唯物主义与科学认识发展阶段中人类去寻求物质的本质和抽象的规律。

2.1.1.2黄金圈法则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结合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科学认识发展三阶段论的定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和精神活动在世界中居于首要地位,主张意识或心灵是创造和塑造现实的主体,物质世界则是意识的附属物。例如,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提出“存在即被感知”,强调事物的存在依赖于被感知;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则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科学认识发展三阶段论依次包括现象论阶段(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实体论阶段(探索产生现象的实体结构)和本质论阶段(揭示实体间的规律),这三个阶段是递进关系,逐步深入揭示科学真理。

唯物主义契合人类常规的认知路径:先识别事物本质,再探索其应用方式,最后思考应用的必要性。

相比之下,唯心主义侧重于先探讨世界的本质与物质的意义,再考虑物质的应用。

唯物主义以物质为起点,符合常规认知路径;唯心主义则从意识出发,更具抽象性。

这样看来,唯物主义正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唯心主义就与正常的认识过程是相悖的。

笔者认为:
心理学,唯物主义,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这三者是有很大关联的——以实际存在的表象向内在的探索,也就是以物质为起点向精神与思想探索。

而哲学,唯心主义,黄金圈推荐的思考方式,这三者也有大强的关联——以思想意识为起点向外在的行为或表现探索,也就是以精神与思想为起点向物质探索。

维度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黄金圈对应层
世界本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Why(本质)
研究方法 实证、观察行为 思辨、追问意义 How(路径)
应用目标 解释现象、预测行为 探索存在、追问价值 What(表象)

黄金圈法则与唯物/唯心主义的关联为后续天平模型提供了理论框架。

2.2.2NLP模型与心理动力论的关系

NLP的低三层(环境、行为、能力)对应心理动力论的“本我”,高三层(信念/价值观、身份、愿景/精神)对应“超我”,而“自我”则在两者之间起到平衡作用。

2.1.2NLP模型与心理动力论的结合

2.1.2.1NLP思维逻辑层次模型介绍

回头看黄金圈法则:what的外圈是现实,是物质世界,why的内在是思想,是精神世界,借此想到NLP思维模型:

NLP思维逻辑层次模型也称理解层次,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翻译成中文就是神经语言程序学。

思维逻辑层次是NLP中的一个工具。

这个工具主要是说:人们在思考某些事情,或者解释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思维,然后这些思维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在不同层次上思考问题,最终得到的答案和解决方案是不一样的。
该模型认为,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和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

1、愿景/精神(第六层,最高)
2、身份(第五层)
3、信念/价值观(第四层)
4、能力(第三层)
5、行为(第二层)
6、环境(第一层)

在NLP思维逻辑层次模型中,环境、行为、能力称为低三层,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抵达到的层次,而信念/价值观、身份、精神/愿景称为高三层。

用简单的词来解释这6个层次:
1、 精神:For whom For what (我与世界的关系)
2、 身份:Who(我是谁),身份角色
3、 信念/价值:Why(为什么),价值信念
4、 能力:HoW(怎样做),能力技巧
5、 行为:What(做什么),行动安排
6、 环境:Where and When(何时、何地),外部资源

在NLP思维模型中,第一、第二、第三偏向于黄金圈法则中的why的精神,第四偏向于黄金圈法则中的how,第五、第六偏向于黄金圈法则中的what的现实。

NLP模型可应用于个人目标设定:从环境(何时何地行动)到精神(人生意义),逐层拆解问题。

NLP层次 黄金圈对应层 心理动力论对应
精神/愿景 Why(本质) 超我
能力/行为 How(路径) 自我
环境 What(表象) 本我

尽管NLP模型被批评缺乏实证(Druckman, 2004),但其层级思维与黄金圈法则的契合性仍值得探讨。

2.1.3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超我、自我与本我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三个重要部分:

本我(Id)

  • 概念: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时就存在。它包含着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如饥饿、性欲等基本生物性需求。
  • 特点: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满足,不考虑现实和道德约束,只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例如,一个婴儿感到饥饿时,就会本能地哭闹,直到得到食物满足为止。

自我(Ego)

  • 概念:是在个体与现实世界接触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理性的部分。
  • 特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世界之间起到调解作用。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和限制。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本我的需求)时,自我会考虑实际情况,如是否有食物、在哪里可以找到食物等,然后采取合理的行动,而不是像本我那样仅仅因为饥饿就无休止地哭闹。

超我(Superego)

  • 概念:是人格结构中代表道德和良心的部分,它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道德规范、父母的教导等逐渐形成的。
  • 特点: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对自我和本我进行监督和批判,促使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来行事。例如,当一个人有冲动要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如偷窃)时,超我会提醒这是错误的行为,不应该去做。超我就像一个道德法官,评判着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在心理活动中,“本我”是能量的来源,“自我”是调节者,“超我”是道德监督者,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格。

2.1.4认知科学

2.2三圈层与七状态

2.2.1三圈层的脚手架——以黄金圈为基本

1.Why
2.How
3.What

2.2.2黄金圈与人类本身的结合

1.Why→精神
2.How→原则
3.What→物质

  1. 第一层 (Why - 核心/精神思想): 对应黄金圈的 Why。这是驱动力的源泉,包含信念、价值观、深层动机、世界观、存在的意义等。它决定了 为什么 要做某事或成为某种人。
  2. 第二层 (How - 行为原则/方式): 对应黄金圈的 How。这是连接思想与物质世界的桥梁,是指导行动的准则、策略、方法论、决策逻辑。它决定了 如何 去做,依据什么原则行事。
  3. 第三层 (What - 物质/结果/现象): 对应黄金圈的 What。这是最外显的层面,包含具体的行动、产出、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可观察的结果、感官体验。它展示了 了什么,产生了什么。

2.2.3七种基本的人格状态

2.2.3.1七大状态

1.完全依赖精神
2.由精神向外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
3.由精神向外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和整个人的行为举止
4.完全依赖物质
5.由物质向内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
6.由物质向内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和个人精神思想
7.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统一

2.2.3.2七大状态区分逻辑

  1. 本体论纯度
    • 类别1与4为极端本体论立场(纯粹精神/物质)
    • 类别7为对立统一的中和路径
  2. 影响方向性
    • 类别2-3:精神向外辐射(从理念到行动)
    • 类别5-6:物质向内渗透(从环境到认知)
  3. 实践深度
    • 行为原则(浅层规则) vs 行为举止(深层习惯)
    • 例如:义务论(规则) vs 斯多葛主义(生活方式)

2.2.3.3七大状态对应的人群

  1. 【安静的空想家,虚无主义者,只思考,不说话不做事不行动不改变】
    • 类别:1.完全依赖精神
    • 模式: (第一层:精神思想)×不对外输出任何内容
    • 释义: 这类人完全内缩在Why层面,既无对外表达(How的一种),更无实际行动(How的核心),对What世界没有任何主动影响。× 符号完美体现了这种封闭和内耗状态。
  2. 【空谈者:只靠说来对外输出,不做事】
    • 类别:由精神向外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
    • 模式:(第一层:精神思想)→对外输出语言→(第三层:物质)
    • 释义: 这类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特点。他们停留在Why的思考甚至表达(How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但缺失了真正的行动(How的核心)去改变What。箭头停在第三层但没有真正作用于物质世界(改变现实)。语言输出(说)本身是一种行为(How的一种形式),只是它未能有效转化为改变物质世界的行动(另一种How)。模式可以更精确为:(精神思想/Why) → (How:语言输出) → (What:他人感知/可能的情绪影响)。其问题在于缺失了能直接改变目标物质世界的How(行动)。
  3. 【唯心主义者:只看自己认为的行为原则】
    • 类别:由精神向外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和整个人的行为举止
    • 模式:(第一层:精神思想)←→(第二层:行为原则)
    • 释义: 唯心主义者的核心:内在的Why(信念、理想)是绝对的,它直接决定了How(行为原则),并且他们努力让How符合Why。双向箭头强调了精神对行为的绝对主导,以及行为对信念的强化(自洽闭环)。他们可能相对忽略或选择性解释What层面的现实反馈。
  4. 【快乐的摆渡人:沉浸在物质世界不思考太多】
    • 类别:4.完全依赖物质
    • 模式: →享受→(第三层:物质生活)
    • 释义: 专注于What层面体验的人。他们可能没有深刻的Why(或不去深究),其How(行为方式)就是直接去体验和享受物质世界。箭头直接指向What,体现了其生活重心。其Why可能是“追求即时的感官快乐/舒适/避免痛苦”。模式可以补充为:(精神思想/Why:享乐/避苦) → 享受 → (物质世界/What)。箭头“→ 享受 →”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直接的How。
  5. 【方舟的领航员:以生存和物质为目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原则和观念】
    • 类别:5.由物质向内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
    • 模式: (第二层:做事行为原则)←(第三层:外界物质生活)
    • 释义: 这类人是 实用主义者。他们的Why(生存、物质保障)直接塑造了他们的How(行为原则)。What(物质现实)的需求是驱动源,反向决定了How(策略)甚至间接影响了Why(观念/优先级)。体现了物质基础对行为乃至观念的决定性作用。(精神思想/Why:生存保障) → (行为原则/How) → (物质世界/What),并且 (物质世界/What) → (反馈/调整) → (行为原则/How),甚至 (物质世界/What) → (影响) → (精神思想/Why)(例如,物质极大丰富后可能追求更高层次Why)。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动态循环,但其驱动源和核心关注点是What层面的需求。
  6. 【唯物主义者:以物质和经验为基本,不相信个人主观思想】
    • 类别:6.由物质向内延伸影响个人行为原则和个人精神思想
      模式:(第二层:行为原则)←→(第三层:物质世界)
    • 释义: 唯物主义的核心:从What(物质世界、客观经验)出发,总结归纳出How(行为原则、规律),并依据What的反馈不断修正How。双向箭头体现了实践检验认识、认识指导实践的循环。Why(个人主观思想)被认为可能不可靠或被物质基础决定,故不被强调为独立驱动源。唯物主义者更强调认识论(从物质总结规律),而领航员更强调目的论(以物质结果为驱动目标)。
  7. 【空而常满的智者:内心与物质不停地互相影响不断改进】
    • 类别:7.精神与物质互相影响统一
      模式: (第一层:精神思想)←→第二层:行为原则)←→(第三层:物质世界)
    • 释义: 这是框架中最理想、最动态、最完整的形态。三个层面形成了 完整的闭环和动态反馈系统
      • Why (精神思想) 驱动 **How (行为原则)**。
      • How (行为原则) 作用于 **What (物质世界)**。
      • What (物质世界)结果和经验 反馈回来,验证、修正甚至重塑 **How (行为原则)**。
      • 对How的修正以及What带来的新认知,最终也会 **深化、拓展或调整 Why (精神思想)**。
      • 调整后的Why再次驱动新的How,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化。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和持续学习成长的动态过程。“空而常满”的比喻非常精妙,既强调开放心态(空),又代表持续充盈(满)。

2.2.4价值感来源补偿机制长期风险

2.4.1 安静的空想家

  • 价值感来源
    → 精神世界的宏大想象(自我构建的乌托邦)
    → 颅内高潮般的思维快感(未实践的“完美方案”)
  • 补偿机制
    标签收集者:用“INFJ”“高敏感人群”等身份标签证明独特性
    知识囤积癖:收藏书单/课程替代行动,制造“即将伟大”幻觉
  • 长期风险
    现实解体:丧失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能力
    存在性抑郁:意识到思想从未落地后的自我厌弃

2.4.2 空谈者

  • 价值感来源
    → 语言输出的即时反馈(辩论胜利、获得点赞)
    → 批判他人产出的道德优越感
  • 补偿机制
    立场表演:标榜“清醒者”“理想主义者”人设
    责任外化:将不作为归咎于“环境太差”“他人愚蠢”
  • 长期风险
    行动瘫痪:语言成为行动的替代性毒品
    社会性孤立:被识破空谈本质后的信任崩塌

2.4.3 唯心主义者

  • 价值感来源
    → 行为与精神准则的高度自洽(如“我永远诚实”)
    → 对纯粹理念的殉道式坚持
  • 补偿机制
    道德洁癖:用“初心纯净”掩盖现实失败
    选择性失明:忽略物质反馈对理念的证伪
  • 长期风险
    认知僵化:在变化世界中固守教条而衰亡
    圣徒悖论:为维护理念完整性主动边缘化

2.4.4 快乐的摆渡人

  • 价值感来源
    → 感官刺激的即时满足(美食、旅行、娱乐)
    → 物质拥有的掌控感(新车、新衣带来的快感)
  • 补偿机制
    体验消费主义:用购买新体验替代深度思考
    存在感物质化:“我买故我在”(通过消费证明存在)
  • 长期风险
    意义感真空:快乐阈值升高后的无尽空虚
    反脆弱缺失:遭遇物质损失时精神崩溃

2.4.5 方舟的领航员

  • 价值感来源
    → 物质世界的可验证成果(薪资、房产、项目完成)
    → 生存安全保障带来的掌控感
  • 补偿机制
    效率崇拜:用“忙”证明价值,回避精神追问
    数据化自我:以KPI/银行数字衡量人生价值
  • 长期风险
    工具化异化:自我沦为达成物质目标的工具
    精神荒漠化:中年后突发的存在主义危机

2.4.6唯物主义者

  • 价值感来源
    → 客观规律的可验证性(科学实验、数据分析)
    → 经验积累带来的预测力提升
  • 补偿机制
    绝对理性面具:用“冷静客观”压抑主观情绪
    实用主义霸权:否定无法量化的精神价值
  • 长期风险
    灵性萎缩:丧失审美、共情等软能力
    系统性盲区: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如自证预言)

2.4.7 空而常满的智者

  • 价值感来源
    三层动态平衡本身:思想-行动-结果的流畅转化
    持续迭代的进化感:昨日之我滋养今日之我
  • 补偿机制
    反标签化:拒绝固定身份,保持“未完成”状态
    痛苦转化器:将挫折视为系统升级的必要反馈
  • 长期风险
    (动态平衡具抗风险性)
    潜在挑战:需极高能量维持三层的活跃交互

2.4.8核心规律总结

维度 断裂层人格(1-2) 单极人格(3-6) 平衡人格(7)
价值感锚点 虚幻的精神自我 物质/理念的单一实现 过程本身
补偿本质 存在性止血 维度霸权 无需补偿
风险根源 层间通路断裂 维度失衡的指数级放大 自然熵增(需持续供能)

智者之“空而常满”的本质:
= 不固化任何身份标签(开放系统)
常满 = 三层能量流动的永续性

此框架不仅揭示人格状态,更指向修复路径——如“空想家”需建立最小行动闭环(精神→行为),“领航员”需注入精神反思(物质→精神)。

2.2.5不平衡状态的心理代价:标签化与价值焦虑

2.5.1将标签作为存在感的证明

虽然七种状态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但部分状态却能揭示部分人因缺点产生的精神与物质不平衡,这样的不平衡会让这些人感到不舒服,从而衍生许多坏习惯。例如:安静的空想家这类人更喜欢用标签标榜自己:没有产出的人才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标签给自己的价值贴金。

  • 心理机制:
    当精神活动(第一层)无法通过行为(第二层)转化为物质价值(第三层)时,人会陷入存在性焦虑——“我的思想有何意义?”
    标签化成为低成本的价值补偿:用“INFJ”“佛系青年”“躺平主义者”等抽象符号替代真实产出,在认知层面伪造价值闭环。

  • 关键矛盾:
    标签本质是精神层的自我殖民——用外部分类标准(第三层)反向定义精神世界(第一层),进一步脱离行为层(第二层)。

  • 心理机制:
    语言输出制造“我已参与”的幻觉,但无行动结果会积累自我怀疑
    → 通过标榜“批判者”“理想主义者”等标签,将不作为美化为“众人皆醉我独醒”。

  • 危险转化:
    长期失衡可能衍生 「杠精」模式——用否定他人产出(攻击第三层)掩盖自身行动缺失(第二层空洞)。

2.3天平——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2.3.1天平模型的提出

根据心理动力论中的超我自我与本我画一个天平:

天平的左侧代表精神世界,代表人的思想与意识,代表了黄金圈法则中的why,代表了以思想为起点的哲学思想,代表了NLP模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层次,代表了心理动力论中的“超我”。

天平的右侧代表物质世界,代表人在现实中的物质与外在,代表了黄金圈法则中的what,代表了以在现实中接触物质与现象为起点的心理学思想,代表了NLP模型中的第五、第六层次,代表了心理动力论中的“本我”。

整个天平构成了“我”——一个人类。为了不让天平保持平衡,我需要寻找我所在的位置——我是一个移动的平衡点,“我”的行为是黄金圈法则中的how,“我”是心理动力论中的“自我”。我的所作所为体现着我的思想平衡,也是在维持我的生命存活。

[精神世界] ←─★─→ [物质世界]
(支点:自我)
★旁标注:动态平衡点,左倾=哲学思辨主导,右倾=行为实践主导。

支点的动态性体现在个体可通过自我觉察(如反思、冥想)或行动实践(如技能学习)主动调整精神与物质的权重。

当左侧的精神世界负担过重,若精神世界过载(如过度思考人生意义),“我”作为支点会向左侧倾斜,个体会忽视现实体验(如享受当下),将更多精力投入精神领域。然而,过度沉浸于精神内耗会使个体忽视现实生活的美好,如温暖的阳光、简单的满足感以及行动带来的成就感。此时需调整支点,回归行动。

当右侧的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过于沉重,“我”这个支点则无力顾及精神,只好让自己向右侧移动,来维持当下的现实生活。然而此时的我是被生活奴役的压迫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傀儡,忘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只有“我”这个天平的支点能够平衡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平衡好内心思想与外在表现的关系,“我”才能呈现一个理性人类的样子。若天平偏向一侧或“我”并不在天平中间,“我”呈现出来的则是“感性”人类的样子。

2.3.2维持天平平衡:拥有三种爱好

如何才能平衡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呢?
或许可以尝试引入3个连接不同圈层的爱好:

  • 运动型爱好
  • 创造型爱好
  • 智力型爱好

运动爱好 丰富物质世界,避免出现虚无主义者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例如参加跑步公益活动,跑足多少米举办方种一棵树)

创作爱好 → 沟通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可以把个人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增加人与世界的链接,更多的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增加新的记忆,如画一幅画,三年后拿出来看回顾自己当时的心情

智力爱好 → 丰富精神世界,避免出现过于沉迷身边环境的紫醉金迷或随波逐流(例如读书,读一些启蒙类的书,或者玩迷宫等)

三爱好类型 对应三圈层 在七状态中的意义
运动型爱好 What层(物质/现象) 通过身体行动改变外在状态,是能量输出的起点或终点。
创造型爱好 How层(行为原则) 连接精神与物质的“转化器”,将内在思想外显为具象产物。
智力型爱好 Why层(核心精神) 深化认知、追问意义

刻意练习“三层贯通”

在任爱好中自问:

  • What:我此刻具体在做什么?身体/感官有何感受?
  • How:我遵循了什么方法?它反映何种价值观?
  • Why:这为何对我重要?它如何定义“我是谁”?

运动型爱好:保持身体敏锐、对物质世界感知敏锐

  • 神经可塑性: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能刺激大脑产生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新神经元生长和神经网络连接,直接提升大脑功能(包括学习、记忆、专注力),让你思维更敏锐。

  • 心血管健康: 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为大脑和身体提供更多氧气和营养,提升整体能量水平和耐力。

  • 肌肉骨骼健康: 维持肌肉力量、骨密度、关节灵活性,预防衰老和久坐带来的功能退化(如你之前提到的身体掌控感、平衡感下降)。

  • 代谢健康: 改善血糖调节、血脂水平,降低慢性病风险。

  • 荷尔蒙平衡: 运动能有效调节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并释放“快乐荷尔蒙”(内啡肽、血清素、多巴胺),显著改善情绪,缓解焦虑抑郁。

  • 本体感觉和协调性: 如之前讨论,运动是维持和提升对身体感知与控制的关键。

  • 可选运动 (强调多样性):

    • 有氧/心肺: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绳、跳舞、划船机、椭圆机、球类运动(羽毛球、网球、篮球等)。
    • 力量/抗阻: 举重(自由重量或器械)、自重训练(俯卧撑、深蹲、引体向上)、弹力带训练、CrossFit(需基础)。
    • 柔韧/平衡: 瑜伽、普拉提、太极拳、拉伸。
    • 综合/功能性: 攀岩、徒步、功能性训练(结合力量、平衡、协调)、舞蹈。
    • 核心原则: 选择你喜欢的、能长期坚持的,并尽量包含不同类型(心肺、力量、柔韧平衡)以达到全面健康效益。

创造型爱好:思想观点有所输出,由内在精神到外界物质

  • 依据:
    • 情绪调节与减压: 创造性活动(如艺术、音乐、写作、手工)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渠道,能帮助处理复杂情绪、释放压力、宣泄情感。专注于创作本身也能带来类似冥想的“心流”体验,暂时忘却烦恼。
    • 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创造是将内在想法、感受、价值观外化的过程,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 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 完成一件创作(无论大小)能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和“我能行”的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
    • 大脑激活与连接: 创造性活动通常需要同时调动大脑多个区域(负责情感、感官、运动控制、执行功能等),促进不同脑区之间的协同工作,增强认知灵活性。
    • 意义感与目的感: 创造能带来一种“留下印记”或“产生影响”的感觉,为生活增添意义。
  • 可选活动 (形式极其广泛):
    • 视觉艺术: 绘画(素描、水彩、油画、数字绘画)、雕塑、陶艺、摄影、书法、插花、园艺、手工艺(编织、缝纫、木工、模型制作)、烹饪/烘焙(美食创作)。
    • 表演艺术: 演奏乐器、唱歌、作曲、舞蹈、戏剧表演。
    • 语言艺术: 写作(日记、小说、诗歌、博客、剧本)、讲故事、脱口秀。
    • 设计与建造: 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编程(创造软件/游戏/网站)、发明小物件、乐高搭建。
    • 其他: 学习一门新语言(也是一种创造新表达方式)、策划活动/旅行。
    • 核心原则: 关键在于“输出”和“表达”,而非追求专业水平或他人评价。享受过程,关注内心的表达需求。

智力型爱好:积极思考,丰富精神世界

  • 依据:
    • 认知储备与神经可塑性: 持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就像给大脑做“力量训练”。它能不断刺激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增加大脑的复杂性和韧性(认知储备),延缓认知功能随年龄的衰退,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等风险。
    • 保持思维敏锐: 挑战智力的活动锻炼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认知功能。
    • 适应性与终身成长: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学习是保持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智力型爱好培养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人保持开放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
    • 预防思维僵化: 主动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挑战固有思维模式,有助于避免陷入思维定势和偏见。
    • 满足求知欲: 人类天生具有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欲望,满足这种欲望能带来深层次的愉悦感。
  • 可选活动 (核心是“动脑”和“学习新东西”):
    • 深度学习: 系统性地学习一门新学科(历史、哲学、科学、心理学等)、学习一门新语言(达到流利程度)、钻研专业技能。
    • 策略与解谜: 下棋(国际象棋、围棋等)、玩解谜游戏(数独、填字、密室逃脱)、桥牌、复杂的策略桌游/电子游戏。
    • 阅读与思考: 深度阅读非虚构类书籍(尤其是挑战你认知的)、阅读高质量长文/期刊、撰写评论或分析文章、参与哲学讨论、学习批判性思维方法。
    • 探索与研究: 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并深入研究展品、进行家谱研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如天文、鸟类、某个历史时期)、进行小规模的“公民科学”项目。
    • 技术性爱好: 编程、学习使用复杂软件(如图形设计、3D建模、数据分析)、研究新科技。
    • 核心原则: 主动投入、带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走出舒适区)、追求理解和应用,而不仅仅是信息输入。

【结语】:根据自身情况,在三个圈层中分别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爱好,或许有助于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平衡,使得天平稳定。

附录

参考书籍列表

  • Smith, John. (2010). 新唯物主义. 上海: 学术出版社.

  • Dilts, Robert. (2006). NLP新行为模式. 北京: 心理科学出版社.

  • 洛克, J. (2001). 心灵的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Sinek, S. (2009). 从“为什么”开始. 纽约: Portfolio.

  • Bargh, J. A., Chen, M., & Burrows, L. (1996).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2), 230-244.

  • Druckman, D. (2004). Beacons of light in the fog of claim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NLP.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2(3), 343-354.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You Found Me.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