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笔日记——

同步更新至微信公众号:NoName_Library

新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来写每日随笔日记,更方便记录一些

微信号:NoName_Library

拾阶而上

人总是爱说见识,说认知,却常忘了它们的来处与归途。

昨日与友闲谈,论及“何谓长进”。友蹙眉道:“书也读了不少,理也听了许多,却总觉如浮云过眼,不留痕迹。”我闻之默然,心下却有所触动。

多看,自然是好的。眼睛是心灵的窗牖,开得愈大,进来的光亮便愈多。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无不是学问。有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其中分别,不在眼而在心。看的多了,心便大了,能容之物自然也多了。

然而单是看,终究不够。所见所闻,若只堆积于心,不过是一团混沌的云雾。须得说出口来,方能理出个头绪。说话之际,字字句句须得从脑海中打捞出来,排列整齐。这一捞一排之间,模糊的便清晰了,杂乱的便有序了。有时自以为明白的道理,一经说出,竟发觉漏洞百出;而原本朦胧的想法,却在言语间渐渐成形。

但说话如风过耳,说过便散了。今日明白的道理,明日或许又模糊了;此刻理清的思路,彼时可能又乱了。这便是为什么要写下来。

写,是一件极郑重的事。笔尖落在纸上,或指尖敲在键盘上,都是将飘忽的思绪定格成形。写下来的过程,又是一番梳理与锤炼。白纸黑字,不容含糊;成文成篇,必要逻辑。于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浅见,不得不沉下去;那些零散碎乱的想法,不得不聚拢来。

写下来了,还不算完。须得保存下来,常常回看。人的记忆不可靠,人的认知也会反复。今日之我,未必强于昨日之我;此刻之悟,未必深于彼时之悟。唯有将每一步的见识都记录下来,才能踩着自己的思想阶梯,步步向上。

回看旧文字,有时不免赧然——当初何以那般浅薄!但这赧然正是进步的明证。若看旧文而不觉其浅,反倒危险了。那阶梯若不能引你向上,便成了禁锢你的围栏。

如此,看、说、写、存、回看,循环不已,认知便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了可以拾级而上的实实在在的台阶。每一步都踏实,每一阶都稳固。登高望远时,也不忘来路;迷茫困顿时,尚有迹可循。

友闻我言,颔首不语。我知道他心下已在盘算,要从何处说起,从何处写起了。

人这一生,原就是在给自己筑阶。筑得一道好阶梯,方能稳步上升,看清来路,也望见前程。

动与思之间

人常容易陷入一种单一的节奏里,以为专注就是将所有时间投注在一件事上。然而真正的生活,或许不在于固守一隅,而在于找到动静之间的平衡。

常见许多学生或职场人,终日坐在桌前,对着书本或电脑屏幕,一坐就是一整天。起初效率尚可,时间久了,不仅腰酸背痛,连思维也渐渐变得滞重。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坚持,而是起身活动:去跑步,让身体出汗;去登山,让视野开阔;去打球,让精神振奋。运动不只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清醒头脑。久坐不仅让身体僵硬,也会让思维变得固化。

反过来,也有人终日奔波劳碌,或忙于体力工作,或四处奔波办事。一天下来,身体疲惫不堪,晚上只想躺着休息,再无余力思考或学习。久而久之,身体或许强健,但思维却可能停滞不前。这个世界在快速变化,若只动手不动脑,难免会感到越来越吃力。

认识一位程序员,曾经整天对着代码,后来开始每天健身。他说运动后不仅身体好了,连写代码的思路都更清晰了。也听说过一位装修师傅,闲暇时喜欢看各种装修设计的视频和书籍,不仅手艺越来越好,还能给客户提出专业建议,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其实,劳心者需要运动,劳力者需要学习。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让身心保持活力的基本方法。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也需要使用一样,人的身体和大脑也需要交替使用和休息。

现代人总说“全面发展”,其实不是说要做全才,而是不要偏废任何一方面。只动脑不动身体,人会变得虚弱而空洞;只动身体不动脑,人会变得机械而停滞。最好的状态,是让身体和思维都能保持活跃。

傍晚时分,常看到工地旁的工人们在休息时看着手机学习新技术,也见到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换上了运动服去健身房。这或许就是现代人追求平衡的方式吧。

生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动与思之间找到自己的节奏,或许才能走得更远,也更自在。

经历之重

人常道早熟是好事,我却以为未必。早熟犹如早开的花,虽抢了先机,却未必能经得起风雨。看懂了,不等于学会了;知道了,更不等于经历了。

今人多有一种通病:捧一方手机,便自以为窥尽了世间百态。看旁人创业维艰,便道商海浮沉不过如此;见他人情场失意,便说男女之事无非这般。未曾亲历,先得结论,且多是灰心丧气的结论——“这个不行”,“那个太难”,“我早就知道了”。

这般“早知道”,最是害人。二十岁的年纪,偏生揣着四十岁的顾虑;尚未起步,已经畏葸不前。看见别人跌倒,便以为自己也一定会摔跤;听闻某事艰难,就断定自己必定不能胜任。于是这也不敢试,那也不愿碰,终日困在方寸屏幕里,对着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自己的生活却寸步难行。

这哪里是早熟?分明是未老先衰。真知灼见,从来不是从旁观看得来的。须得亲身去经历,去触摸,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楚,坚持的艰辛,放弃的遗憾。这些滋味,任是再生动的视频、再详尽的文字也难以传达其万一。

我见过一个年轻人,读过许多创业失败的故事,因而对开办自己的工作室望而却步。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接了一个小项目来做。三个月后,他告诉我:“原来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我在文章里看到的完全不同。”那些他曾经畏惧的难题,真正面对时反而激发了解决的勇气和智慧。

又记得一位女子,因看了太多婚姻不幸的案例而对爱情失去信心。直到她自己也投入一段感情,才明白关系中虽有磕绊,但也有温暖和支持是外人无法体会的。

看人游泳,永远学不会凫水;听人谈食,终究不知真味。生命中的诸多事务,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认知。别人的教训可以借鉴,但不能替代自己的体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成为自己的借口。

放下手机,走出房门,去尝试那些你“早就知道”的事情。或许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远比别人讲述的更加复杂,也更加有趣。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未尝试;受伤不要紧,要紧的是不敢再去爱。

年少时不该有老年的心态,正如朝阳不该有夕阳的沉暮。生命需要亲自经历,才能活出真正的宽度与厚度。故事等待被书写,而不是被阅读。

变之录

人总是怕听一句话:“你变了”。这话仿佛带着指控的意味,让人不由得心头一紧,急于辩解。然而变化何罪之有?岁月流转,人岂能不变?真正关键的,不是变或不变,而是如何变、为何变,以及变得是否如自己所愿。

近来友人相见,多有慨叹:“你和从前大不相同了。”这话若是放在十年前,我必惶恐不安;如今听来,却只淡然一笑。不是不在乎,而是知道自己在变化中走到了何处,又将去往何方。这份自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得益于案头那几本日记。

日记之为物,看似琐碎,实则重如金石。它不声不响地收录了我们的每一天:那些转瞬即逝的念头,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悲喜,那些在时光流转中悄悄发生的变化。若无记录,往事便如烟云散去,再也寻不回当初的真切。

去年此时,我曾为什么而欣喜?为何事而忧虑?对何人抱有期待?又因何而失望?若无日记,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早已模糊不清。人总是善于遗忘的,尤其是遗忘自己的来路。于是年复一年,虽然总觉得有所成长,却说不出究竟成长在何处。

而有日记的人则不同。他能够清晰地指出:去年的今日,我还是那般思虑;今年的此刻,我已能如此观照。这变化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有意为之;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自有方向。翻开日记,便是翻开了一部个人成长的史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我决定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某时某刻,我又向这个目标靠近了几分。

曾有一个年轻人对我说:“我不知道自己这些年到底有没有进步。”我问他:“你可曾记录?”他默然不语。这便是问题的关键了。没有记录,就没有参照;没有参照,就难知进退。人在时光中行走,若无标记,怎能不迷失方向?

所以我劝人写日记,不是为着消遣,而是为着自知。当你能够从容地对那些说“你变了”的人回应:“是的,我变了,我知道自己哪里变了,而且这变化正是我所期望的”,那时你便会明白日记的价值。

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不觉地变;成长不可疑,可疑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成长。愿我们都能在日记中看清自己的轨迹,走出自己的道路,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加明白:我是谁,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如此,当有人再说“你变了”时,我们自可坦然应答:“自然要变,而且变得正好。”

阅读的胃口

人的胃口生来就知道挑拣。孩童时偏爱甜食,不喜苦味;长大后,口味或宽或窄,各有所好。然而身体需要五谷杂粮、蔬果肉蛋,方能健康强壮——阅读之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曾见一位朋友,沉迷于心理学大家荣格的学说。起初是兴趣,后来成了痴迷,最后竟变得只信荣格一人之言。与人交谈,开口便是“荣格说”,闭口便是“分析心理学认为”。世界在他眼中,仿佛只剩下原型、集体无意识、阴影与人格面具。原本开阔的视野,渐渐收束成一条窄缝。

这使我想起乡下老农常说:单吃一种粮,人要得病。阅读亦然,单读一个人的书,思想便会“营养不良”。再伟大的思想家,其视野亦有边界;再深邃的智慧,其观点亦有时限。若只守着一家之言,无异于画地为牢,将自己的心智困在一方小天地里。

人接触思想,当如种子生长。种子需要水分,也需要阳光;需要土壤中的养分,也需要空气中飘来的花粉。它不拒绝清晨的露珠,也不排斥午后的小虫;它接纳微风送来的远方种籽,也吸取落叶化作的腐殖质。这种开放与包容,才是生命茁壮的道理。

读书亦当有此胸怀。东方西方,古代现代,文学科学,哲学艺术……各种书籍,各有滋味。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读科学使人精确,读哲学使人深刻。每一种都是养分,缺了哪一种,心智都可能生出看不见的“暗病”。

有人问:“读多了不同观点,不会混乱吗?”初时或许会的。但正如食物需要时间消化,思想也需要时间融汇。各种观点在脑中碰撞、交锋、融合,最终会形成你自己的见解——那将不是任何人的复制品,而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思想体系。

偶像崇拜最是危险。把一个人当作精神支柱,就如同把房子建在独木之上。万一木朽了,房子便塌了。若能博采众长,便是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任凭风吹雨打,自是岿然不动。

我的朋友后来终于走出“荣格圈”,开始涉猎其他学派。再见时,他笑着说:“原来世界这么大。”是啊,思想的天地原本辽阔,何必自限于一隅?

放开阅读的胃口吧,尝百家饭,饮千江水。让不同的思想在脑中相遇,让对立的观点在心中对话。如此,你的精神世界才会真正丰盈起来,既有高度,也有广度,更有深度。

书海无涯,没有人能够穷尽。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偏食,不挑食,让阅读成为一场永不散席的盛宴。

标签之外

人活于世,难免被贴上种种标签。有的来自他人之口:“你真是个理性的人”;有的来自各种测试:“你是INTP型人格”;有的甚至来自我们自己:“我天生就不擅长社交”。这些标签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盒子,我们不知不觉就把自己装了进去。

曾见过一个平日温文尔雅的同事,因为被众人称赞“好脾气”,即使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也强忍怒火,结果抑郁成疾。也认识一个被测出是“内向型”的女孩,明明渴望陪伴,却因害怕不符合“人设”而独自承受孤独。

这多么可惜。

那些测试和评价,本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知何时却成了禁锢自我的牢笼。人们忘了,再精确的测评也只是工具,再深入的了解也只是片面之词。人心之复杂,岂是几道选择题能够穷尽?人性之丰富,又怎会被几个字母简单定义?

你可知道?河流不会因为被标注在地图上就停止改道;树木不会因为被冠以学名就拒绝生长新枝。自然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突破边界,为何独独人类要用标签束缚自己?

那个被称为“理性至上”的人,也有权利在深夜里为一场电影泪流满面;那个被认定是“社交达人”的活跃分子,也可以在某天拒绝邀约,享受独处的宁静。人本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时而勇敢,时而怯懦;时而开朗,时而内向。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测评结果和他人评价,应当是一扇窗,而不是一堵墙;应当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个模具。它们帮助我们看见一种可能性,而不是规定一种必然性。知道“有人这样看我”和“测评这样显示”是有价值的,但这价值在于拓宽而非限制。

真正重要的是:你感觉自己想要什么?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最自在?什么样的选择让你感到充实和快乐?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你自己能够给出。

不妨把那些标签看作衣橱里的衣服——今天可以穿这件,明天可以换那件,没有哪一件能够定义完整的你。你是穿衣服的人,而不是衣服本身。

所以,下次当有人试图用某个标签定义你时,不妨微笑回答:“那只是我的一部分。”遇到测评结果与内心感受不符时,大可说:“这个不太像我。”

你远比任何标签都要复杂、丰富、精彩。你是流动的河,不是标注在地图上的线;你是生长的树,不是植物图鉴里的插画。

打开那些盒子,走出来吧。天地广阔,何必蜷缩在一个小小的标签里?你自己,才是最好的定义者。

水的诗意

昨日与二三友人小聚茶室,窗外骤雨初歇,竹叶上缀着将落未落的水珠。友人品着今春的龙井,不知怎地,话题就转到了水上。

研习化学的友人先开口,语气平和:“从科学上说,水就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化学式是H₂O。”她说话时,手指轻轻点着桌面,像是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

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听了,眼中含笑,温声道:“可我总觉得,水不止于此。你看檐角滴落的水珠,映着天光云影,分明是天地间最美的诗句。”她望向窗外,雨后的竹林青翠欲滴。

我静坐其间,听着二人交谈,不觉莞尔。这样的对话在我们之间已是常事,却从不令人厌倦。

科学家友人又道:“水在零度结冰,百度沸腾,这都是分子运动的规律。”

文学友人唇角轻扬:“那我宁愿说,冰是水的沉睡,沸是水的欢歌。你看窗上的冰花,千姿百态,岂是分子排列所能尽述?”

她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以理性剖析世界,一个以感性品味人生。如同在聆听一曲和谐的二重奏,我欣赏着她们的一言一语。

科学家友人忽而笑道:“我虽常言水是H₂O,却最记得小时候井边打水,那入口的清甜滋味。”文学友人亦点头:“我虽爱以诗词咏水,却也感佩科学让我们明白为何水能解渴润物。”

二人相视而笑,再无争执。窗外的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认识世界如同品茶,既要知道茶叶中含有茶多酚、氨基酸,也要静心品味茶香氤氲、回甘悠长。最高明的认知,应当是既明白分子运动之理,也懂得感受杯水温暖之情;既知晓化学反应之则,也体会生活体验之趣。

临别时,科学家友人细心提醒:“雨后路滑,小心行走。”文学友人则望着雨幕轻吟:“好雨知时节。”我撑着伞,既留心脚下之路,也欣赏沿途之景。

想来,认识世界何尝不是如此?既要低头看路,以求行稳;也要举目赏景,以养心神。二者兼备,方得圆满。

今晨沏茶时,我既知水温宜在八十度以存茶香,也静观茶叶在水中舒展如舞,感受茶香沁人心脾。两种认知相得益彰,让一盏清茶既润喉又怡神。

人生在世,若能既以科学之眼观世界之真,又以人文之心感生活之美,或许就能活得更加明白,也更加丰盈。

独飞与共翼

民间有句俗语说,每个人都是单翼的鸟儿,唯有找到另一半才能拥抱飞翔。这话听来浪漫,细想却令人不安:若此生无缘相遇,莫非就要永远困守地面,望天兴叹?

我以为不然。

人确如飞鸟,但何必等待另一只翅膀?何不用知识的羽毛,以能力为骨,为自己铸就另一只翼?读书明理,可丰其羽翼;实践历练,可强其筋骨。待到时日,自能振翅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那时,清风在翼,流云在侧,天地广阔,任尔遨游。

飞行途中,或遇同道。两只独立的飞鸟,各自有力,各自有方向,却愿比翼齐飞,共历风雨。你无需依附于我,我不必拖累于你。我们相视一笑,然后一同飞向更高的天空。这样的相遇,方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倘若无缘,亦无妨碍。你已见识过破晓时分的霞光,穿越过正午的云海,沐浴过夕阳的余晖。一个人的天空,同样精彩万分。

爱情不是两个半圆的拼接,缺了谁都不完整。而是两个完整个体的相知相惜,如同夜空中两颗独立的星辰,既各自闪耀,又交相辉映。它们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却又因为彼此的引力,共舞出一曲壮美的宇宙之舞。

最好的爱情观,或许应该是:我自盛开,清风自来;我自翱翔,有缘同行。

不必焦急地寻找那另一半翅膀。若能成为能够独飞的大鸟,也能拥有自己的天空和方向。那时,若遇同行者,自可携手共览云海;若无,亦已拥有一片苍穹。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You Found Me.

支付宝
微信